心灵之光网

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抑郁症会不会被误诊为双相?
  2. 我就是特别疑惑精神科医生诊断抑郁症等疾病时…是不是有点不准确?
  3. 会不会把抑郁情绪误诊重度抑郁焦虑症?

抑郁症会不会被误诊为双相?

谢谢邀请!确实存在这种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双相抑郁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

其实这个话题在医学界已经争论了好些年,一方面很多专家认为现在的双相诊断明显存在扩大化,很多抑郁症患者“被诊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另一方面部分专家说双相障碍诊断存在困难,很多“难治性抑郁”的患者就是因为诊断不明,所以治疗存在出入造成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一点其实在国外很多机构的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上都有很确切的体现。比如之前美国有一个大样本随访研究,对于洛杉矶市的149名抑郁症患者随访15年,后来发现有一半的患者最后诊断更改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并随之更改了治疗方案

最后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变更双相障碍诊断的患者中,大约要经历3个精神医生,耗时7.5年最后才能确定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可以说这7.5年错误的诊断一定带来相对错误的治疗。

那是美国精神科医生水平不行吗?显然不是,其实,美国的精神医学水平相对于全球还属于非常高的水平的。所以说,双相障碍诊断存在的困难是共性的,诊断时间长,容易误诊,甚至很多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也会不小心着了道。

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我国也是如此,经常遇到治疗效果不佳的抑郁症患者突然流露出既往曾有过躁狂或者轻躁狂的改变,而轻躁狂的诊断标准更不易察觉,贴近普通人,且病程标准只要满足持续四天。所以我们要改善的还是更细致和深入的挖掘患者的病史资料。

去年在上海进修期间,即使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之间对于双相扩大化的话题也有所争论,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双相诊断确实较之前有明显的扩大化趋势,但专门研究双相的专家学者在承认双相诊断明显增多的同时,又表现即使现在的诊断,双相障碍的患者还是远远不够的。

个人比较同意双相诊断没有扩大,按实际情况甚至还不够的说法,个人觉得这也是一个研究的方向,也许若干年后,单相抑郁的患者会更为少见,因为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每一天都在增长!

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过有一句话现在可以肯定确实是事实“很多难治性抑郁确实可能是双相障碍的诊断。”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疑问可以私信留言我,看到我会尽量为你解答。

双向是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的简称,本来就是抑郁症中的一种。

单纯抑郁症误诊为双向的概率不高。因为单纯抑郁症几乎不会出现思维奔逸,自信自负,行动力增强,精力充沛,性功能亢进,易激惹等躁狂症状

感谢邀请。

一般抑郁症很难会被误诊为双相障碍,但双相障碍却容易被诊断为抑郁症。抑郁症我们看到的很多了,但双相情感障碍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换个名词“躁郁症”,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了,其实双相情感障碍就是我们俗称的躁郁症,伴随狂躁和抑郁两种甚至多种显性的行为,而双相主要指‘狂躁相’和‘抑郁相’。

两者是交替发病的,有时抑郁无常,有时暴力狂躁。而这些发病没有特殊的根据或信息,所以,很有可能在A短时间诊断没有出现狂躁现象,根据就诊就确诊为抑郁症。而后续再次治疗时,就发现了有狂躁相,因此再次更改为双相障碍。

这里简单说一说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患者的抑郁相与所处的场景极其不相称。也就是说,我们从生活中并没有找到值得他悲伤的事情或者原有,但患者却进入了情绪低落状态

这种放大的情绪,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患者的心情是非常压抑苦闷的,特别是兴趣与愉***的丧失。

其次,就是动力缺乏,思维会变得迟缓。由于神经递质严重失衡所导致记忆力减退,思考也变得困难,给人感觉是变傻了。

我就是特别疑惑精神科医生诊断抑郁症等疾病时…是不是有点不准确?

时候就是不准确,有次我去给亲戚开药,她当时确诊是抑郁症吃药好多年了,可是我总感觉症状不像抑郁症,开药的时候必须得先取出病例才能找大夫开,当时拿上病例抽出来看了一下,感觉那病例就是随便写上去的,好多症状都不符,反正就是走个流程吧,其实精神类疾病有好多种,有时候真的很难正确确诊,比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好多时候就混淆了,大多数人印象中的精分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其实精分的阴性表现跟抑郁症差非常相似,好多时候误诊了就按抑郁症治疗,所以没效果。所以说看精神类疾病还是去大一点的专科医院,找一些经验丰富的大夫。

会不会把抑郁情绪误诊重度抑郁焦虑症

真正的医生不会把抑郁情绪误诊为重度抑郁[_a***_]症,因为我们的诊断都是有明确的诊断标准的,尤其你所说的重度抑郁症或者重度焦虑症,只有符合诊断标准的人才会被诊断为精神疾病,同时符合诊断标准就不可能是抑郁情绪了。

如何区分抑郁情绪和重度抑郁症

在很多人看来,抑郁情绪和抑郁症可能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在我眼中,二者的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比方说来诊者表现情感低落,闷闷不乐,甚至表情有些痛苦,我会先跟他沟通,询问这种抑郁状态开始的时间,是否持续存在,是否影响到生活,是否存在一些什么诱因,最近精神压力大不大,生活上是否存在压力,情感状态十分正常等等,判断他的一个精神状态、情感状态、和家庭状态。

  • 一般抑郁情绪是有明显的诱因的,也就是发病有原因,而且持续时间不会超过两周,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会小的多。

  • 而你所说的重度抑郁症,发病时间最少两周,可以有发病原因,也可以完全没有发病原因,最关键的之所以称之为重度抑郁症,就是因为它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非常严重,严重到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坚持日常工作,甚至很多时候完全无法坚持日常工作。

所以相信你应该已经可以理解抑郁情绪和重度抑郁症之间是有多大的区别了,你不会把小猫当成老虎,我也不会把抑郁情绪误诊为重度抑郁症,同样的道理。

如果医生给出重度抑郁的诊断,应该如何选择

名字也知道,重度抑郁发作是抑郁症中最严重的一类,如果确诊需要尽快开展医学治疗。真的,重度抑郁发作是不可能靠硬挺过去的,这里的痛苦会无法想象,而且任何人长时间处于那种无助无望的情景下,都是难以承受的,在外人看来可能是“有什么啊”,而重度抑郁症感受到的确实“什么都没有了”。

得不到有效治疗的重度抑郁一定会进行性加重,最终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抑郁发作迁延难愈,逐渐对患者造成认知功能损害,而且这种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另一条是患者无法忍受无助无望的痛苦折磨,最终选择极端的方式寻求解脱。

所以说,重度抑郁发作一定要尽快就医,坚持医学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方式一定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疗效,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和抑郁症斗争的决心就一定能好起来。

有可能把抑郁情绪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从而转化为抑郁症,从而靠药物来维持你的病情。有很多心理疾病都是跟自己思想的想法有关,不要把抑郁情绪闷在心里,要想法排泄出来或者倾诉出来。有抑郁情绪要出去走走玩玩散散心,玩玩游戏听听轻音乐做事情等等忘记过去的抑郁的事情。不要抑郁的想法,不要认为自己有抑郁症,要快乐每一天,要有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态

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力叫做意念力,你越往坏的方面想越容易患上这种病,所以要尽量往好的方面想,这样会使自己心情愉快,不会使自己心里难受,从而来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谢邀!

在临床上确实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资深的专家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主要是因为目前精神科的疾病病因不明,对其了解还不够全面。诊断标准绝大多数都是以症状学为主,因此主观性太强。另外由于我国的医疗服务对象太多,诊疗时间不够充裕,尤其是门诊看病,有许多问题无法扩展询问,加上患者与家属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这就造成难以鉴别。因此为了降低这样的情况发生,医生都会建议患者住院观察一段时间。

居丧反应(Be in mourning)是失去所爱的人后的一种自然反应。与逝者的关系亲密,他对本人来说越重要,那么痛苦会越深。这是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和交际,表示哀悼。

这种情况下一般很难判断,因为以DSM-5的诊断标准来看,居丧反应是一种诱因,它可以引起抑郁症,所以只要达到诊断抑郁症的标准,就可以将其归于抑郁症。但在实际中,如果按照抑郁症的治疗,往往很难让患者好转。为此DSM-5也做了一个说明,如果患者的抑郁症状都是围绕着居丧这件事情,那么以居丧反应处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很严重的抑郁症,经标准化治疗并没有效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痊愈了。

应激状态(The state of stress)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绪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高,主要状态特征是: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大,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目瞪口呆,手足失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种是急中生智,头脑清醒,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

这种情况下需要了解引起***的原因,即应激源。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短期往往很难获悉。比如身心遭受暴力、巨大的生活变革、事业受到重创等等,患者和家属有时出于个人原因并不能及时的或者愿意提供相关信息,这就容易让医生造成误判。

这是需要多方面的,我们仅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探讨一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疾病误诊率高吗知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eautiful-machines.com/post/24697.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